旺報【記者賴廷恆╱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崛起之後,由於中文數位化的不完善,也影響到中國語言與文化的傳播。大陸政府近日計畫推出3千個中文字元的編碼,展現「中華字形檔工程」的部分成果;這項專案空前浩大,預計將把50萬個字元進行數位化,共計動員近30家公司、機構及大學,堪稱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政府資助數位化專案。

面對眼前「天書」般的中文,18世紀耶穌會傳教士曾留下感嘆:「完全是出於對上帝的愛,一個人才能忍受學習它的痛苦。」中西交流400餘年,對於類似出自外國人的「抱怨」,中國人早已司空見慣。但一些只存在古籍殘卷的冷僻古字,別說是外國人,就連現今中國人也往往難以辨識、更遑論拿來使用。

面臨無字可用困擾

另一方面,誠如美國《紐約時報》網站日前報導,全球資訊架構向來以使用西方字母表為主,包括現代通信領域的重大創新,摩斯電碼、打字機及ASCII(美國資訊交換標準代碼)編碼標準等,無一考慮到中文字的使用。迄今國際計算標準Unicode已對80388個漢字進行編碼,但廣大的中文使用者仍時而面臨「無字可用」的困擾。

數十年來,中國科學家致力於打破字母媒介的藩籬。1974年,大陸政府指示工程師、數學家找出一種方式,運用美國的字母鍵盤;最終他們訂出數千個擊鍵組合,得以在電腦的標準鍵盤上,順利鍵入數鋼構屋建造以萬計的中文字元。

長期以來,中國人自覺書面語言上具有優越性,也讓北京政府認為,當前Unicode中編碼字元的數量,並不足以代表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性。透過「中華字形檔工程」,包括古代的甲骨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均予以數位化;除大陸全國56個民族的10萬個字元外,並有來自中國書面語料庫另外的10萬個生僻字、古文字。

古籍農舍興建美式小木屋經典藉數位重生

過去10年透過孔子學院等方式,大陸政府實施各項提升軟實力的戰略,包括數位領域交由「中華字形檔工程」擔綱。古籍經典、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不僅藉此於數位媒體中獲得新生,並經由無遠弗屆的網路,及遍及全球的孔子學院,兩者虛實並進,傳播至大陸、華人地區及世界各地。


C68475EB5B24D71D
arrow
arrow

    t7t6wnd3d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