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模版來大陸工作學習後 這些臺灣青年這樣說……




汽車音響改裝

本版主持:李文舒

每逢佳節倍思親,農歷新年是中華遊子與傢人團聚的佳節。在春節期間,晶報駐臺記者在臺北遇到瞭幾位臺灣青年,他們或工作在大陸,或求學於大陸,時間有長有短,一番觀察體驗,對大陸生活都有瞭自己的看法。新的一年,這些年輕人對兩岸青年交流汽車音響喇叭有怎樣的思考,對大陸生活又有怎樣的期待?……且聽他們道來。

臺灣“北漂”鄭博宇:

幫助臺灣青年創客在大陸“接地氣”

在過去一年裡,鄭博宇很忙。他因推動兩岸青年創客創業而連續兩天出現在《新聞聯播》;在第八屆海峽論壇上,他曾受到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的接見;2016年,他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協助瞭36傢臺灣本土團隊入駐北京創業公社。

鄭博宇1986年出生於臺北,現任首鋼創業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臺灣事務負責人、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執行長。自從2009年第一次隨團到北京,鄭博宇的兩岸故事便隨之展開。在過去的7年裡,鄭博宇一直關註、參與兩岸青年交流,並在2015年底,在兩岸青年創業的熱潮裡開始深耕細作取得驕人成績。

正月初六,記者在臺北見到瞭這位奔波於兩岸的“80後”。返臺過年期間,他依舊忙碌。2月2日,他代表北京創業公社與臺灣商業總會,簽署瞭協助臺灣中小企業在大陸的落地發展以及加速孵化的戰略合作協議。

倘若給鄭博宇的2016年做一個盤點,那麼協助36傢臺灣青年創業團隊入駐北京的創業公社,一定是他的“年度最佳”。據鄭博宇介紹,2015年底他獲得首鋼基金旗下北京創業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的邀請,作為首位加入創業公社的臺灣人,並擔任臺灣事務負責人。目前他已協助36個臺灣創業團隊落地北京,其中包含互聯網、社群APP、生技醫藥、農業環保、高新技術、文創設計以及體育教育等多個領域。

“70%的臺灣團隊通過口碑入駐創業公社。”鄭博宇認為,創業孵化基地最重要的不是物理空間,而是服務。因此,他有意在創業公社打破“臺灣專區”的概念,他希望憑借自己團隊的努力,可以讓臺灣的年輕創業團隊盡快融入大陸的創業熱潮中。“我會幫他們接地氣。”鄭博宇認為,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的瓶頸就是“不接地氣”。“大陸市場太大瞭,能不能準確觸達目標市場,能不能接地氣很重要。”因此,鄭博宇與團隊成員積極為臺灣青年搭建創業咨詢平臺,他希望小到租房,大到辦理工商註冊,都可以為他們解決落地發展的所有需求。此外,他還建議兩岸青年創業團隊需多加合作,例如,臺灣創業團隊可以請大陸的CFO(財務總監)和PR(媒體公關)參與相關工作。

據鄭博宇介紹,創業公社除瞭在北京駐紮以外,還在天津、廈門、哈爾濱等地入駐,日後還將在深圳設點。屆時,臺灣的青年創業團體可根據自身需求前往不同城市發展。“北京和深圳適合真心有心發展創業的年輕人。”鄭博宇告訴記者,深圳聚集大量高科技企業,也為年輕創客提供瞭很多優惠政策。

新的一年,鄭博宇希望可以幫助更多想要來大陸發展的臺灣創客們站穩腳跟,走得越來越遠。

北大博士生王裕慶:

提倡兩岸青年“放飛”式的體驗式交流

王裕慶在北京讀書已經4年多瞭,他早已把自己看成瞭“大陸通”。

與大部分臺灣青年一樣,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攻讀博士的王裕慶在年關來臨前返臺與傢人團聚。不過,這一次他還帶上瞭自己的大陸妻子。在過年期間,他們遊歷寶島,也進行瞭一次“體驗式的交流”。

常年關註兩岸關系的王裕慶認為,兩岸青年學子需要的不僅僅是團體安排,更需要“放飛”式的體驗式交流。“給一張地圖,一個電話卡,自己去體驗”。他不建議交流活動安排過多的座談會,如果可行“一對一”式的交流會是更好的選擇。“體驗越多,感受越深。”王裕慶認為目前兩岸青年還是需要加強溝通和深層次的瞭解。

除瞭“體驗式交流”,王裕慶還建議,在兩岸交流上采lexus音響改裝用“三三制”(即三分之一臺商,三分之一臺灣社團領袖,三分之一臺灣民眾)的方式,讓更多來自臺灣基層百姓的多元聲音浮現出來。

在返臺過年時,王裕慶發現,相對以往鐘情使用美日及本土品牌手機,有不少臺灣民眾已經開始使用大陸的手機,例OPPO、華為等。此外,他發現目前在島內,很多便利店都支持微信和支付寶支付。“美中不足的是,由於臺灣同胞沒有大陸身份證和銀行卡,無法使用。”他希望,未來能夠真正打破身份的局限,讓互聯網支付成為聯系兩岸同胞情感的無形紐帶。

博士畢業後,王裕慶希望可以留在北京的高校擔任教職工作。至於今後在大陸的生活,他則期望臺灣青年在大陸也可以擁有18位身份證號碼,這樣日後買火車票、取票等日常生活將更加便捷。

“臺商二代”陳臆先:

有意搭建交流平臺分享大陸就業資訊

根據臺灣《聯合報》在2016年底所做的關於“兩岸新世代——省思與對望”的專題調查顯示,有四成年齡在20至39歲之間的臺灣青年,有意願到大陸發展。“90後”的陳臆先便是這樣一位。

陳臆先2016年從臺灣淡江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找到瞭一份在上海的工作。目前,她在大陸工作不到4個月,為一傢留學教育顧問機構的公關。“臺北就業市場飽和,起薪低,找工作困難。”陳臆先介紹,在臺北碩士畢業生的月薪是22k至25k(每月薪資2.2至2.5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800至5500元左右),然而她在上海卻可以直接拿到臺灣30歲左右青年的薪資,“落差還蠻大的”。

陳臆先說,像她一樣剛畢業就到大陸工作的臺灣年輕人還不少。不過,他們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遇到過類似的困難,例如,在大陸沒有專門針對臺灣學生找工作的平臺,求職者缺少就業資訊等。

在上海工作幾個月,陳臆先發現大陸的電子商務和移動支付走在臺灣前列。“回到臺灣還要找零錢,在大陸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寶就很方便。”陳臆先告訴記者,她剛回到臺北時還出過一次洋相,付款時不給錢,把手機遞給售貨員。“大陸有很多地方值得臺灣借鑒和學習。”她感慨道。

陳臆先除瞭擔任留學教育顧問機構的公關以外,她還有另外一個身份——臺灣學生聯誼總會副秘書長。“將臺灣青年學生集合在一起,是一股大力量。”在2017年,她期待可以通過聯誼總會加強兩岸青年的交流,如果可能她還希望可以與其他協會和團體,共同搭建一個服務兩岸青年交流的平臺,分享大陸就業資訊。

說起日後的打算,陳臆先表示,將來她還會繼續在大陸發展。“我父母在十多年前就來到廣東做生意,我也算是‘臺商二代’瞭。”陳臆先說。



20709F0643EE058D
arrow
arrow

    t7t6wnd3d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